在美国糖尿病学会的一次年会上,一项研究结果让人耳目一新:对于健康而言,吃饭的时间、顺序、结构和总量都很重要。
首先,晚饭后除了喝水尽量不要再进食。晚6时到次日早6时之间,每天晚上有12个小时不进食,没有热量摄入,相当于“轻断食”,这样的人更健康。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,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,我们可以调整到晚8时到次日早7时之间不吃东西。
其次,吃饭时注意食物的摄入顺序,先吃蔬菜,接着肉蛋,最后吃碳水化合物。
再者,结合过去已经发布的研究结果,饮食结构上少油、低糖、素淡的食物有利于健康。无论多么有营养的食物,吃多了都是危害,总热量超标是主要危险因素。
结合我国最近四十年糖尿病发病率逐渐攀升的情况可以明显感觉到,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罪魁祸首之一。
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:高热量饮食、睡眠质量差、节奏快、运动少、室外光照时间短。就吃而言,有五个明显的变化:热量高、加餐多、就餐时间长、饮酒多、吃夜宵。
摄入热量多。首先是饮料代替饮水,其次是食用油脂量的增加。总热量明显增加,人体消耗不了造成体内热量堆积,肥胖、高血脂、脂肪肝就在所难免。
加餐多。主要原因是零食、辅食增加。点心、冰激凌、快餐等的特点是油(香)、糖(甜)、盐(可口)、添加剂(好看)。缺点也是以上特点,比如每1公斤到1.5公斤的瓜子可以榨出来0.5公斤油。
进餐持续时间长。经常聚餐,每次2个小时到3个小时,造成消化道需要加工食物的时间过长,加重了胃肠、肝胆、胰腺的负担,这些内脏没时间休息,长此以往,不堪重负而衰竭。
饮酒多。每克酒精的热量约等于两克大米的热量,一次酒摊吃进去的食物,一天都消耗不完。
吃宵夜。晚上进食过多,晚饭吃得晚,吃过之后就睡觉,明显增加肥胖、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