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,且正以每年1000万~2000万的速度增长。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、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,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。近日,我国首个《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中老年人普遍低估了疼痛的严重程度。
疼痛不单是“感觉”,更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,常是人体受损或疾病侵袭的警告。一旦持续时间在1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,就可算作一种独立疾病——慢性疼痛。《报告》显示,56.6%中老年人普遍患有至少2种常见疼痛,但这个“求救信号”,普遍被中老年人忽视。此次调研结果显示,在中老年人群的感知中,常见疼痛排名前四的有:
骨骼肌肉疼痛(如颈椎、腰背、椎间盘疼痛):占比80.4%。
这种痛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疼痛,《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(2020年)》将其细分为6种:
骨骼疼痛一般位于“深处”,常是一种隐痛、刺痛或钝痛,往往由创伤性骨折、骨质疏松症、骨质减少等损伤引发,缓解疼痛需先治疗原发病。
肌肉疼痛比骨痛轻,常在扭伤等运动性损伤、肌肉抽筋或痉挛时出现,休息、拉伸后可能得到缓解;也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肌肉血供减少,需对症治疗。
肌腱和韧带疼痛是“锐痛”,患上肌腱炎、腱鞘炎、肌腱损伤等疾病后,受损肌腱、韧带被牵拉时,疼痛会加重,休息后可减轻。
脊柱源性疼痛与脊柱退化相关,比如出现椎管狭窄、椎间盘突出等,可造成“一连串”疼痛,上至颈肩,下至腰背。
多部位疼痛多是由类风湿、纤维肌痛等全身性疾病引发,出现全身性、对称性疼痛,常发生于多个部位。
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带来的疼痛:占比53.1%。
近年来,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,尤其老年人,患病率一直保持高水平。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,神经细胞可被直接“毒害”,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。这种疼痛往往发生在四肢,比如麻木感、蚁行感等感觉异常,或出现“火烧样”静息痛,初期局限在手指或脚趾,之后逐渐向上蔓延,昼轻夜重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一般来说,患病时间越长,血糖控制越差,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疼痛的可能性越大。由于高血糖是首要病因,患者必须严格控糖,这样才能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。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没有明显症状,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5年后应筛查糖尿病神经病变,2型糖尿病诊断后应立刻筛查且日后至少每年1次。
头部、颌面部疼痛:占比48.4%。
临床中,绝大多数头痛是原发性头痛,无法确认病因,比如偏头痛、紧张性头痛、丛集性头痛等。如果能找到确切病因,比如颅内血管性疾病、鼻窦炎、颅内感染等引发的,则属于继发性头痛。
需提醒的是,虽然大多数头痛并非严重疾病造成的,但如果头痛频繁发生,或是新发严重头痛,伴有太阳穴压痛、血压升高、视力模糊、持续加重,或头痛伴发热、颈部僵直等情况,需尽快就医。
颌面部疼痛常见于三叉神经痛,好发于中老年人群。这种疼痛呈刀割样、烧灼样、电击样剧痛,发作前没有任何征兆,主要出现在眼睛、面颊等部位,虽然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,但常反复出现。临床多用药物治疗,如果疗效不佳,可进行微血管减压术等手术治疗。
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:占比40%。
带状疱疹常见于抵抗力差的老年人,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,便可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,疼痛感呈烧灼样、电击样、刀割样。因此,出现带状疱疹后需尽快就医,发疹后48~72小时内治疗黄金期,拖得越久后遗神经痛就越严重。
《报告》显示,疼痛发生后,近半数中老年人选择“忍”,而且年龄越大的人越能忍。但疼痛有一个特点:拖得越久,越难治。否则急性转慢性,甚至终生不愈,比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展为剧烈顽固性疼痛后,就错过神经阻滞治疗的最佳时期。
因此,在疼痛面前,中老年人不要逞强,九成以上的慢性疼痛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。通常,如果是急性、由原发病引起的疼痛,可去相应科室就诊,比如急腹症要去普外科,去疼痛科就诊也可以;如果是慢性、顽固性且无法查明病因的疼痛,可直接去疼痛科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