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养生 > 正文

鹦鹉热的症状和防控

鹦鹉热又被称为“鸟热”,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,一般在鹦鹉、鸽子、鸭、火鸡等鸟类或禽类动物中出现。该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,发病时间在各物种之间存在差异,人鹦鹉热的临床症状一般为发热、咳嗽、头痛、肌痛、寒战、乏力、腹泻等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一些从事畜牧养殖的朋友可能对于此类症状较为熟悉,其属于常见的禽类疾病症状,一般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,人接触患病动物、动物粪便、分泌物或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粉尘、气溶胶等,可能会造成鹦鹉热衣原体感染,引起人鹦鹉热。

鹦鹉热有哪些症状

目前报道的病例显示,鹦鹉热的潜伏期为1-2周,大多为急性起病,多数患者仅有轻微症状,如发热、寒战、头晕、头痛及咽痛、咳嗽等,部分患者有肝肿大、皮疹、关节疼痛、昏迷、腹痛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。但同时也有小部分患者症状较重,临床上表现为持续高热、呼吸困难、呼吸急促、缺氧表现、意识模糊等。此外,有少部分患者还有心内膜炎、心肌炎、脑膜炎、关节炎及肾脏受累的表现,具体表现为心脏有杂音,颈强直、关节疼痛、少尿等。也有一部分患者呈隐性感染,无明显症状,但会长期携带鹦鹉热衣原体。

人鹦鹉热的症状与呼吸系统疾病极为趋近,相关研究认为,大多数的人鹦鹉热都是因为接触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、粪便等引起的。鹦鹉热感染一般为散发,但也有少量家庭聚集性感染的报道,经分析大多是暴露于相同传染源引起的。人吸入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引发呼吸道感染,可导致肺炎,此时肺部病变,肺泡病变最为突出。消化道受累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。肝、脾可因网状内皮系统增生、吞噬作用加强而肿大。

如何判断是否感染鹦鹉热

现有的数据显示,人类对鹦鹉热普遍易感,鹦鹉热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长期与鸟、禽类接触者,此类人群多为鸡、鸭等家禽养殖者、动物园员工,还有一些鸟类爱好者及少部分喜欢野外游玩者。

鹦鹉热的症状较为典型,但是缺乏特异性,大多数是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,加上患者自身重视程度较低,容易误诊,从而影响治疗。那么,如何判断是否感染鹦鹉热呢?鹦鹉热感染患者大多数是接触了鸟类、家禽类动物才会发病,如果出现发烧、咳嗽、头痛等症状,可以回忆一下自身是否在近期(1-2周)与鸟类、家禽类动物有过密切接触。如果出现呼吸困难、昏迷等重症情况,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。可前往就诊的科室包括急诊科、呼吸内科、感染科。

鹦鹉热的诊断与治疗

鹦鹉热诊断较为困难,早期对其诊断的唯一线索就是鸟禽的接触史,如果有禽类接触史,临床上怀疑鹦鹉热感染,需要对患者实施血液相关检测,包括抗体检查、病原体培养等。但是这些检查一般难度较大,容易出现假阴性,同时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。目前,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,能大大提高鹦鹉热衣原体的诊断准确率。但是,在一些基层医院,尤其是村镇医院没有这种诊断方法时,在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,且患者有明确鸟禽类接触史时,可以对患者采取诊断性治疗,依据抗菌药物的反应来判断是否为鹦鹉热或其他特殊疾病。另外,超声影像学也可以观察到鹦鹉热造成的支气管炎、肺炎表现,但是此类影像学表现与间质性肺炎或其他肺炎、支气管炎重叠,必要时还是需要进一步采取支气管镜检查,获取肺泡灌洗液来进一步检查。

鹦鹉热的治疗首选药物为四环素类抗生素,主要为多西环素,也可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,喹诺酮类也可能有效。疗程通常在7日以上,但是需要注意不可自行使用,此类药物存在风险,而且针对不同的情况用法用量存在差异,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鹦鹉热的防控

人鹦鹉热的发生率非常低,其主要易患群体是禽类、鸟类养殖及长期密切接触者,鹦鹉热的预防一般是针对此类群体进行。保持定期对可能感染的环境消毒,接触到禽类的粪便、分泌物后勤洗手。考虑到鹦鹉热可通过口鼻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传染,可建议在养殖场工作人员尽量佩戴N95口罩。另外,在引进家禽或鸟类时,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后才可饲养。除此之外,长期接触鸟类者及养殖场工作人员,需要进行此类疾病的学习与培训。

鹦鹉热属于临床少见疾病,了解此病的人相对较少。该病发生率并不高,但是诊断困难,有些患者诊断治疗不及时容易向重症发展,有危及生命的可能。相关风险群体应当做好预防工作,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
文/王迎迎 陈彩萍(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感染科)

标签:

热门资讯

最新图文

资讯播报